簡述Rh血液因子不合症(Rh incompatibility),如何作預防措施?
Q:
下列那一種情形可能發生RH血型不合的現象?
(1)父親為RH陰性、母親為RH陽性、胎兒為RH陰性
(2)父親為RH陰性、母親為RH陽性、胎兒為RH陽性
(3)父親為RH陽性、母親為RH陰性、胎兒為RH陰性
(4)父親為RH陽性、母親為RH陰性、 胎兒為RH陽性。
A:
考題解析:
Rh 血型陰性的媽媽和Rh血型陽性的爸爸,生下Rh血型陽性的小孩,才會有排斥的現象;這種排斥的現象不會發生在第一胎,而是發生在第二胎。因為媽媽經過第一 胎生產時,胎兒的血液和媽媽的血液混合在一起,使得媽媽因為胎兒的抗原刺激而產生抗體,這時候小貝比已經生下來了,所以母體產生的抗體只會留在媽媽的身體?。如果下一胎胎兒是Rh陽性,那麼這些抗體就會經過胎盤,去吸附在胎兒的紅血球上,被吸附的紅血球就容易被胎兒的網狀內皮組織給破壞,造成胎兒溶血、 貧血、心臟衰竭、胎兒水腫,甚至死亡。
1.測母親的血型,如果是O型或RH(-)血型,應再檢查父親的血型,這樣就能及早發現孩子的血型不合。
2.需要測Rh抗體,若有Rh抗體則應密切注意胎兒有無水腫
3.懷孕中有出血,及流產或生產後,需在72小時內注射免疫球蛋白
4.生產時最好有Rh陰性血液備用
約有百分之十五的西方白人是屬於Rh陰性,中國人的發生比率低於百分之一。
台灣人若母親是Rh(-)而胎兒是Rh(+)時,母親會產生攻擊嬰兒的抗體,這種母親有出血、流產、生產、羊膜穿刺等步驟後,皆需於72小時內注射immunoglo-bulin。生產時為預防大出血,還是要Rh陰性的血液預備。
=====
以下資料來自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volar-blog/article?mid=587&sc=1
>什麼是Rh陰性?對我們成人的健康有何影響?
簡單來說,就是一種獨立於ABO血型的另一種血型的類別,具有遺傳的特性,
這種Rh抗原是存在於第一對染色體的短臂之上。
目前對於Rh血型的分類命名法大約有三種,以Fisher-Race命名法舉個簡單的
例子如下:
假設這種抗原有三個遺傳部位(Genetic locus),每個遺傳部位各有兩個對
偶質(Alleles),我們以大小寫的CDE與cde來表示。根據排列組合,會有以下
常見的八種不同的表現方式:CDe, cde, cDE, cDe, Cde, cdE, CDE, CdE。
若為同型的組合如cde/cde,就表示為Rh陰性。
對於健康並無影響,只是當遭遇不同型Rh的抗原時,會有免疫反應的發生。
>中國人的發生率高嗎?
約有百分之十五的西方白人是屬於Rh陰性,中國人的發生比率低於百分之一。
>為什麼會發生「Rh同族免疫反應」?
一個基本的觀念就是:若有人缺少某種特殊的抗原,一旦接觸了這種外來的
抗原之後,體內會產生對抗這種抗原的抗體;因為免疫系統有記憶的特性,
等到下一次再接觸到這種抗原時,就會發生明顯、快速且嚴重的免疫反應。
臨床上的常見例子就是:父親為Rh陽性(D),母親為Rh陰性(d),且第一胎胎
兒為Rh陽性(D),在妊娠或生產的過程中,一旦有足夠的胎兒紅血球進入母親
的循環中,則母親即可能被此外來的Rh陽性抗原(D)刺激而致敏(Sensitization
or Isoimmunization),產生對抗Rh陽性抗原的抗體(Anti-D)。在下一次的懷
孕過程中就可能發生這種抗體去攻擊胎兒的免疫反應,這種免疫反應稱之為
「Rh同族免疫」(Rh isoimmunization)。若造成的嚴重的胎兒疾病,我們通稱
為「免疫性胎兒水腫」(Immnue hydrops fetalis)或「胎兒紅血球母細胞過多症
」(Erythroblastosis fetalis)。
這種反應於妊娠期間愈早出現,對胎兒的傷害就愈大,可以表現出輕度的貧血,
或胎兒水腫、肝脾腫大,甚至心臟衰竭與胎死腹中。
所以這種免疫反應成立的條件有三:
1 胎兒是Rh陽性,母親是Rh陰性。
2 必須有足夠數量的胎兒紅血球進入母體循環。
3 母體的免疫系統必須健全,足以產生對抗Rh陽性抗原的抗體。
>什麼是所謂的「胎兒血球進入母體循環」?
通常胎兒的紅血球會經由胎盤而進入母體的血液循環,常發生在懷孕中與生
產後。某些特殊因素也會增加胎兒的紅血球進入母體的機率:如剖腹生產,
多胞妊娠,前置胎盤或胎盤早期剝離所引發的出血,生產時以人工取出胎盤
或子宮內操作的步驟等等。另外就是自然流產,人工流產,子宮外孕,羊膜
穿刺或絨毛膜取樣,也都會造成Rh陰性的母親被Rh陽性的胚胎或胎兒所致敏。
>若有胎兒紅血球進入母體,就一定會造成母體的致敏化嗎?
這倒不一定,據研究統計,有人說只要有0.1毫升的胎血進入母體,就會引發
致敏;也有人認為需要30毫升以上的胎兒血液才會發生。一般而言,如果沒有
接受Rh免疫球蛋白的預防注射,約有百分之十六的母親會被致敏。
>自然流產或接受羊膜腔穿刺被致敏的機率有多少?
自然流產約百分之五,接受羊膜腔穿刺被致敏的機率約百分之十五至二十。
>為什麼不是所有的母親都會被致敏?
其原因有二:
1 約有百分之三十的Rh陰性的母親屬於所謂的「免疫不反應者」(Immunologic
nonresponder),也就是說,即使有大量的胎兒紅血球進入母體循環中,也
不會產生抗體。
2 ABO血型不合所產生的保護作用:為什麼ABO血型不合(ABO incompatibility)
反而對Rh同族免疫有保護作用?有人認為是當ABO血型不合時,這些胎兒的
紅血球會被母體快速的清除;另一個機轉就是當母體有對抗A或B的抗體時,
會改變或破壞胎兒紅血球上Rh抗原的抗原性,使其不具有免疫反應力。
>什麼是「Rhogen」或「HypRho-D」?
這是一種對抗Rh陽性抗原的免疫球蛋白(Anti-D immune globulin),可以用
來預防Rh陰性的母親被致敏。原則上,每毫升的胎兒血液需要約20ug的免疫
球蛋白來預防。一般產後注射的Rhogen劑量是在300ug左右。
>是否注射了此類免疫球蛋白就不會發生致敏了?
約有百分之一至二的人即使接受Rhogen免疫球蛋白的注射,還是會被致敏,
原因是這種致敏反應可能在生產之前就已發生,所以也有人建議在妊娠二十
八週時也要接受預防性的Rhogen注射,如此可以將這個失敗比率降至百分之
零點一。
不過以台灣的情況,一方面考量這種預防注射的經濟效益,另一方面中國人
發生Rh同族免疫的比率畢竟不高,可能是因為中國人的Rh抗原並非全由「D
的抗原位」所決定,同時若注射之後,在其後的懷孕過程中,對於這種抗體
的偵測結果多少會受到干擾。所以,目前在台灣懷孕二十八週時是否需要注
射,就由各個醫院的治療政策來決定了!
>Rhogen的功用為何?如何防止致敏?
目前真正的機轉不是非常明確,以前認為Rhogen的功用有三:
1 去除抗原(Antigen deviation)
2 競爭性的抑制抗體產生(Antigen blocking-competitive inhibition)
3 中樞的抑制作用(Central inhibition)
就「去除抗原」而言,有人假設注射的Anti-D免疫球蛋白與胎兒的紅血球上
的抗原結合後,會造成這種細胞的溶血或增加巨噬作用,如此可以加速這種
細胞的清除。但後來的實驗顯示並此種情形發生,所以這種假說目前已較不
流行。
就「競爭性的抑制抗體產生」的機轉來說,其基本假設是再用大量的Anti-D
的免疫球蛋白與胎兒細胞D抗原結合,使其消耗殆盡,便不會發生致敏,但即
使用被動性的Anti-D免疫球蛋白來與胎兒D抗原結合,仍無法完全抑制免疫反
應的產生,而且經實驗顯示,約只有百分之二十的胎兒細胞會與Rohgen結合,
所以這種假設似乎也並不合宜。
就「中樞的抑制作用」而言,Anti-D的免疫球蛋白與胎兒D抗原結合後,會釋
放一種細胞動素(Cytokine)足以抑制B細胞的增生,並使其不產生抗體。這是
目前比較令人信服的說法,但仍須驗證。
>為什麼要於產後七十二小時內注射?若產後沒有注射,那怎麼辦?
其實正確的觀念是要儘快注射,七十二個小時是一個人為的界定,因為當初在
Rhogen的臨床人體試驗中,其實驗設計就是三天檢查一次所致。
如果產後沒有注射,當然還是應該儘快注射,因為越早注射,其發生致敏的機
率就越低。最好是在產後十四至二十八天之內補行注射。
>是否可以請您簡單的說明Rh陰性的孕婦,產檢應該注意的事項?
1 最重要的是在懷孕初期必須先檢驗血型,以確定是否屬於Rh陰性的族群。
如果確定是Rh陰性,應檢查先生的血型,若為Rh陽性,則應接受Coombs
test(Indirect and/or Direct)與Anti-D antibody titer測定。
這種抗體測定的檢查,可以視情況每月一次,或是於懷孕二十八週與三十六
週重複檢驗。(做產檢時不是都會驗嗎.)
2 在懷孕過程中若有流產或大量出血情形,應請教您的醫師決定是否需注射
Anti-D的免疫球蛋白(Rhogen)。
3 通常接受羊膜腔穿刺時,建議使用預防性的Rhogen注射。
4 若真的發生所謂的Rh同族免疫反應,請依醫師囑咐接受超音波或/與羊膜穿
刺,以決定治療的方針。
5 產後應即注射Rhogen以預防致敏。
>請問Rhogen那裡買得到或那些醫院有?
一般略據規模的醫院或診所應都有此常備藥品,若真的缺藥,可以提前請藥
商補齊藥品,因為若有接受規則產檢,應該在早期就知道這種情況,有好幾
個月的時間可以準備才對。若地處偏遠或事關緊急,可以向當地的衛生局或
衛生行政機關反映,請求協助「尋找」!
另外一點,關於Anti-D的免疫球蛋白,「理論上」,應該可以向健保局報准
使用,毋需自費購買!
婦產科專科醫師 盧凡